close

 

  東河鄉簡介

位置:本鄉位於台東縣之東北,在東部海岸山脈東側,東濱太平洋,西以海岸山脈與池上、關山、鹿野、延平等鄉鎮鄰接,南鄰卑南鄉,北接成功鎮。其經緯度為東經121.10至北緯22.51至23.06間。

地形:地形南北狹長,綿延長達35.5公里。65%為山岳,屬花東山脈山塊。

地質:可分為沖積層、大港口層、都蘭山層、利吉斷層等四種。

氣候:熱帶潤濕型氣候。

面積:全鄉面積210.19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9915人,百分之53為阿美族原住民。

社區:都蘭、興昌、興隆、隆昌、東河、泰源、北源等社區

部落:阿度蘭、巴尼豐、加尼發安、發福古、哈拉巴灣(泰源、阿希露艾、花固、幾納非蘭、順那)

產業:傳統釋迦、鳳梨釋迦、梅子、文旦柚大白柚晚崙西亞(香丁)、臍橙等各類柑橘。

 

‧  東河鄉的歷史

[東河]原名馬武窟,係阿美族語,撒網捕魚之意。

   本鄉於日治時期大正九年 (民國九年)設都蘭區役場,昭和十二年(民國二十六年)改為都蘭庄役埸,民國三十四年 臺灣光復始改為都蘭公所。

  民國三十五年首任官派鄉長陳曲江,取其半邊之「東」及與其名「江」字同義之「河」為名。頗為含蓄,原不為人所知,某日,陳鄉長應邀至成功鎮副鎮長宋子鰲家做客,當酒過三巡之後,宋詢陳以「東河」更名之原由,陳笑而不答,再三詰之,陳始透露其心語,二人相覷,會心一笑。

 

‧東河鄉的族群文化

  本鄉人口9915人,多以漢人與阿美族原住民居多,現陸續有縣外民眾來本鄉購地甚至定居者是另一新族群居民,本鄉人口百分之47為是早年由西部移民開懇定居漢人餘百分之53為阿美族原住民,孕育出國寶級傳統文化,精湛原住民歌舞,創造嚴謹的年齡階級制度。

一、 阿美族的社會組織

由文獻資料來觀察,在台灣現存的九個原住民中,有關阿美族的傳統社會組織,歷來最吸引人注目的焦點有二:一是具有濃厚的母系色彩的親屬組織,另一個則是男性年齡階級社會組織。

(一)母系社會

   阿美族的婚姻因採一妻一夫制,原則上婚後妻子不變更居處,,即丈夫入婚於妻家,女性是ina no loma,也是tapag no lomg一家之主之意。女性有懷孕及生育的的本能,這是男性所沒有的生理特徵。因此,男子應婚入女家。
   至於適婚年齡各時代不同,女子的適婚年齡早期大約十四歲以上,日治未期則稍晚些,約十六、七歲才結婚。而男子的適婚期,比女性要晚。照部落規定,必須接受成年禮並賦予編入男子年齡階級的級名之後才可以結婚,此時大約二十歲左右。

(二)男子年齡的階級組織(finawlan

  創立部落之時,除了組織自治團體之外,還要建立男子年齡階級組織。當時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護領土。
  創社初期,部落的男子們都是從不同的地方來的人,因此一開始困難頗多。對組織的名稱,不同的地方出身的人意見皆不同。。最後決定創用新名叫finawlan。其原意是眾多群眾。也就是不同人群之組合的意思。其中慣用的翻譯是「男子年齡階級組織」本文簡稱男子組。
  東河鄉阿美族男子於十八歲左右經過成年禮後加入年齡階級,隨年齡的增長,,遞升為較高等的階級。阿美族,年齡階級分為十三級,每五年晉升一階,至十三級為最高。
  青少年成年禮,加入第一年齡階級時,會給這一年入級的年齡階級一個級名,雖然每五年晉升一級,職務有所變動,但級名永遠不改變,人們可以根據某人的級名來推算他目前的職務及年齡。
  一般而言,級數越低,服務的時數就越長工作性質也越重,限制越多,權利最少。而部落的領導階層以第六、七級為主,所以階級越高,權力越高,地位越
尊崇,由此可知阿美族的社會是非常敬老的。

二、 阿美族的重要習俗

  在阿美族各部落間,最為人津津樂道,流傳最廣,也是最古老的傳說,其一是阿美先祖因洪水漂流到台灣的故事,其二是阿美族人浴血抵抗阿里卡(Alikakay)的故事。前者成為阿美人埋葬、祭祀以及植樹習俗;後者則是捕魚祭(海祭)和彌立信(豐年祭)的由來。尤其,阿里卡該的傳說更是膾炙人口,因為老人家總喜歡以此來規勸或嚇唬不聽話的小孩。因此,幾乎每個阿美族的小孩都對阿里卡該的故事耳熟能詳,記憶深刻。
  這段阿美人浴血奮戰的事蹟代代相傳,後來演變成阿美族人兩項重要的習俗,一個便是六月的「海祭」,另一個則是現稱的「豐年祭」。
阿美族的海祭是不論舉行任何婚、喪、喜、慶,都要在活動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到海邊去抓魚來表示一個節慶的結束。而泰源地區因離海較遠,就不到海邊去抓魚,只到河邊抓。所以泰源是舉行河祭。
  豐年祭是個重要習俗,每個地區舉行的時間不一,而泰源村是訂在每年的七月十二日舉行,豐年祭完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也要舉行河祭,以表示豐年祭告一段落。

 

‧東河鄉的農特產品

1~3月、7~10月:釋迦

2~4月:香丁(晚崙西亞)

3~4月:梅

6~2月:百香果

10~1月:葡萄柚、白柚

11~2月:桶柑

11~12月:臍橙

12~4月:鳳梨釋迦

 

‧興昌社區簡介

地理位置:興昌社區位於台東縣東河鄉,濱臨太平洋,社區綿亙於海岸山脈與太平洋間,南鄰都蘭村,北鄰隆昌村,東側是棋盤式街廓和低矮的天際線,西邊則是綿延的都蘭山脈。

河流:羊橋溪(註1)是興昌村6條溪流中的第二大河流,僅次於八里溪,溪流多變化,具豐富生態資源,是興昌村阿美原住民族獵漁、捕撈場域之一。

水生生物:陸封型─擬多齒米蝦、拉氏清溪蟹及雙色澤蟹;洄游型─日本瓢鰭蝦虎、吻蝦虎、署首厚唇鯊、環帶黃爪蝦虎及鱸鰻、白鰻、貪食沼蝦、大和沼蝦。日本樹蛙佔最多。

社區面積:14,7109公頃

社區村長:謝進德

社區戶數:449

社區人口數:男615人,女542人,總計1157人

人口:阿美原住民占60%、閩南占35%、其他約5%

 

註1羊橋溪是興昌村農田灌溉用水重要溪流之一,早期在30-50年間農田種植水稻時期,羊橋河溪兩岸水田之供水完全仰賴羊橋溪水,包括羊橋溪南側興昌村舊址拿璐瑪鞍(naromana),據耆老頭目之口述羊橋在40年前颱風來襲,曾經幾度被沖毀,土石流山洪暴發危及了東海岸東成公路及羊橋溪鄰近田地之流失和羊橋聚落居民的安危(由橋毀、造橋至台11線道路擴寬工稱有三次造橋大工程),因此之故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規劃水土保持工程以生態工法為原則兼顧自然生態環境與水土保持於2003年施工相繼20005年完工,2006年善後整理造景工程。

  羊橋溪就因為颱風或季節性的降雨,溪流水量、水道、地形環境常改變,此多變的景色,成了本區的特點:有時羊橋溪成半濕地狀態,或因溪水伏流形成多處沼澤。

 

‧興昌社區的歷史

  東河鄉興昌社區,日治時期地名為八里,光復後更名為興昌。原住民阿美族語則稱為巴阿尼豐(paanifong),意思是「愛喝湯的民族」又因本地位於台東至花蓮之間是旅客休息、喝水、如廁的地方,這是地名另外一種意思。據社區耆老口述,本部落原定居於拿路瑪鞍(naromaan),日治時期日人則將拿璐瑪鞍住民強迫遷村,驅趕至日人規劃完成的棋盤式社區(即現今之興昌社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52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